我校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教授的学术论文《翻译传播的国家性》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政治学版显著位置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此次刊发是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在跨学科融合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彰显了我校学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担当与前沿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层次的权威理论学术报刊。其政治学版重点关注国内外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前沿问题,是传播中国政治学声音、引领学术研究方向的重要平台。袁小陆教授的论文能够在该版面的重要位置发表,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
核心观点速读|为什么说“翻译传播具有国家性”?
通过“理论—历史—现实”三段式论证,文章证明了翻译传播的内在国家性,并以此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与重塑中国自主话语体系的根本路径依托。
理论论证:文章以国家性的三维框架为基础——实体维度(疆域、人口、治理)、功能维度(治理能力、对外主权行使与发展诉求)、文化维度(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三者共同决定中国话语的生成、转译与被认同机制。在国际竞争中,翻译传播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历史论证:翻译作为国家战略行为具有跨文明的普遍性。自早期国家阶段起,周代“象胥”与美索不达米亚“泥板书”已将翻译制度化,用以服务对外交往、知识治理与贸易管理;至制度化高峰,国家通过唐代译场与阿拉伯“智慧宫”等组织形态为文本获取与知识转移提供保障,其中佛经汉译在权力推动下实现对“因果”“菩提”等核心概念的创造性再造,彰显翻译在文明融合与意识形态整合中的双向功能;进入近代,文艺复兴与明治维新依托系统译介直接重塑国家发展路径与能力结构,显示翻译对现代转型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跨时空的连续性证明翻译传播在关键历史节点反复作为“国家崛起/整合”的战略工具出现,体现其内在的国家性。
现实论证:面对西方媒体“信息茧房”与单一叙事对中国形象的遮蔽,应以系统性政策工具回应:构建“四译工程”(译才引领—译介传播—译研驱动—译训筑基)全链条能力,统筹人才、技术、标准与平台;以术语库与专业引擎、语言生态图谱、国别研究赋能本土化表达与多语种精准触达;依托国际平台共建标准(国际翻译家联盟、亚太翻译论坛)提升规则层影响与国际协同。由此,唯有立足国家性的翻译传播体系,方能实现中国叙事的精准转译与有效传播,突破传播困境并切实提升国际话语权。
翻译传播,关乎国家叙事与文明互鉴。让我们以专业所长与时代担当,携手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在多边舞台上发出更加清晰、自信、可信的中国声音。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8/t20250828_5912919.shtml
袁小陆院长学术风采

袁小陆,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翻译和英语教育学。1984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进修,获研究生学历。曾任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现任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西安翻译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亚非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委员会委员、TESOL西北地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盟亚洲中心中国教育顾问等社会兼职。
袁小陆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理论、翻译与实践和教师发展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省哲社科项目、省教育厅哲社科项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多项,主要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下载和引用率;出版《中国十大古代悲剧》《陕西历史名人传》《中国精准扶贫100案例》《呼啸山庄》《沃土》等译著、主持编写各类教材13部,所编写的教材在本省高校中得到广泛采用;袁小陆老师注重培养优秀学生,指导多名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荣获第十四次、第十五次陕西省哲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六次陕西省哲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校“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