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的学术文章《翻译传播的国家性》被国家级权威平台“学习强国”全文刊登,引发学界与业界广泛关注。该文章深刻阐释了翻译传播在国家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是对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战略部署的学理响应与实践探索。
文章指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破解国际话语困境,必须深刻认识到翻译传播的“国家性”内核。国家作为文明的产物,其疆域、功能与文化维度共同定义了国家性,而语言则是国家性得以确立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翻译不仅是语符的转换,更是国家主权与文化意志的跨文化传递,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叙事能否被国际社会准确理解和广泛认同。
文章从理论框架、历史维度与实践路径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翻译传播的国家行为与时代使命。强调翻译传播实践需扎根于国家性,通过理论创新阐释中国特色“天下观”,整合多元主体与数字技术提升叙事效能。在学科协作方面,提出要融合人工智能、地理信息学、国际关系等领域资源,构建术语数据库、绘制语言生态图谱,实现精准传播。同时,文章梳理了从古代“象胥”制度、佛经汉译到近代《天演论》译介等历史案例,印证了翻译传播在文明互鉴与国家发展中的战略价值。
面向新时代,文章呼吁翻译传播应肩负起更深远的战略使命,通过“译才引领、译介传播、译研驱动、译训筑基”的“四译工程”体系化建设,突破语言屏障,系统构建从制度话语到文化密码的国家叙事体系,在百年变局中为国家发展育人、为文明传承助力。
该文章在“学习强国”平台的刊发,不仅体现了国家主流平台对“翻译与国家传播”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我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翻译学科建设与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方面的积极贡献。文章为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