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11:00-12:30,由西安翻译协会、西安翻译学院联合承办的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传播创新与发展”专题交流在辽宁省大连市世界博览广场会议中心7A会议厅隆重举行。
本专题交流聚焦当下现实,探讨人工智能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事业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交流会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重量级专家学者莅临分享,吸引了国际传播、人工智能应用和翻译技术领域的众多各界同仁积极与会,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的30多名教师代表也一道参加;同步直播线上参与流量多达1200余人。专题交流氛围浓厚,启发并延展了诸多创新性思考,交流效果十分显著。

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袁小陆教授主持了本场专题交流。

袁小陆院长主持论坛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英全卷本《林语堂全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人才计划青年学者、西安市人工智能与二语习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全国教授首先进行主旨发言。刘教授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对文学外译传播路径的消解与重塑》,他梳理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复杂关系,深入剖析了文学外译传播系统、模式、要素和关系在人工智能影响下发生的演变、消解与重塑的现象,提出了对人机协同的外语传播模式、译者角色转型及重塑文学外译路径等问题的深刻见解,观点新颖,与会嘉宾深受启发。

刘全国教授发言
教育部MTI教指委委员、全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常务委员、陕西省研究生教指委常务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争胜教授接续发言。他以《美好,和谐,文明——大众化国际传播的主题方向与内容要素》为题,从延安风貌变化、陕南乡村振兴等现实案例出发,阐释了做好面向国外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相关主题内容的翻译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及潜在价值。党教授强调,选取最能展现中国社会现实风貌、体现我国社会美好和谐的传播内容和素材,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技术和多模态传播方式开展国际传播工作,亲切柔和地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应对目前外宣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担当起翻译工作者时代使命的重要抓手。

党争胜教授发言
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委员、国际翻译家联盟标准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人工智能与二语习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李朝渊副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翻译工具译文段落结构调整效能评估》的报告。李老师以相关研究为人工翻译参照基线,从段落拆分和段内调整两方面考察了ChatGPT4o翻译工具的效能,她选取典型的译后编辑实例进行对比分析,从各个维度向嘉宾介绍她于长期翻译项目研究中得来的经验——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翻译须注重批判意识、保密意识,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工具在译文段落拆分和段间连贯方面的优势,译后编辑重点应放在段内逻辑连贯调整方面以结合译者智能与人工智能优势、提高人机协同工作效率。

李朝渊副教授发言
受邀嘉宾分享交流结束,来自西安翻译学院的多名核心骨干教师继续作研究报告。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西安翻译学院教务处处长秦晓梅首先发言,她的题目是《项目牵引,数智赋能,英语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秦处认为,在教育强国战略支持下,应用型院校尤其是语言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把握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两大切入点。她以西安翻译学院和科大讯飞、传神语联公司共创的产业学院为例,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数智赋能的课程教学新模式的问题,实践意义突出。

秦晓梅教授发言
陕西省翻译协会理事、西安翻译协会理事、西安翻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莹教授作《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翻译伦理内涵重构》的报告。张教授指出了传统翻译伦理在人工智能时代遭遇的三重挑战——译者主体责任的消解,文化误译的系统性扩散以及技术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侵蚀,并提出应以认识论的革新为基础,通过对知识生成机制的技术批判来建立人机协作的新型伦理框架。

张莹教授发言
西安翻译学院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主持人,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副院长李燕教授带来《数智时代黄帝陵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的分享。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全球华人的文化图腾,黄帝陵在构建国家文化形象、加强文化软实力方面战略意义突出,李燕教授以黄帝陵文化景区的对外传播现状为例,阐明黄帝陵文化国际传播的三重价值,指出其在数智时代的潜在机遇,并提出了数智赋能黄帝陵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李燕教授发言
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指委外国语言文学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翻译协会副秘书长、西安翻译学院教学名师、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副院长张睿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张睿教授以大语言模型对教学模式的挑战为切入课题,结合现实思考,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为翻译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方法优化、资源丰富化和体验个性化的新型机遇,提出利用该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改变授课模式、适应性调整民办高校翻译专业教育的策略。她强调,尽管面临技术迭代对传统翻译的挑战,翻译教育工作者仍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意识。

张睿教授发言
陕西省师德标兵、浙江大学访问学者、西安翻译学院教学名师李鲜花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数智时代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李教授首先阐释了中国生态美学的两个话语体系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之后,她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中国传统“生生”哲学作出了当代阐释。在系统梳理中国生态美学的实践价值的基础上,李教授探讨了共情叙事构建、数智赋能和文化符号转译等关键传播机制,提出“技术人文相协同”的传播路径创新方案,有助于将“天人合一”的中国理念转化为具有全球感知力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生态美学理念的国际认知,有效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李鲜花教授发言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西安翻译学院教授赵铮老师以陕西传统家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陕西传统家训的发展现状、其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具有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在题为《人机协同翻译模式下陕西传统家训英译优化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发言中,赵铮教授提出在人工翻译结合人工智能前提下,对陕西传统家训英译优化的具体方法,从而改观其对外传播中存在的译文准确性不足、文化适应性缺失等问题,以增强陕西家训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为传统文化的数智化传播提供可行经验。

赵铮教授发言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语言景观的多模态译写研究”主持人,西安翻译学院教授莫丽娅老师基于“AI辅助译后优化”的研究,作以《AI工具辅助下的语言景观译后优化实践研究》的报告。她选取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服务类、交通引导类、科普专题类、景区说明类、动植物类等语言景观作为案例,通过“初稿生成——多版本对比——局部深度优化”的螺旋式“AI辅助译后优化“模式,改善了AI翻译常见的机械化表达、语义偏差和语用失误等问题。莫教授指出,在“译者主导、AI辅助”的人机协作框架下,译者不仅要选择翻译制度和翻译原则,把控质量标准,更要在跨文化表达、认知方式、文本风格调整中展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莫丽娅教授发言
西安翻译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年度优秀教师”、多个省级一流课程主持人郭小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AI驱动的翻译教育创新:从课堂到实践》。郭教授以翻译专业本科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行翻译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以及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利用AI驱动的自动反馈系统、AI沉浸式训练工具、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对翻译课堂进行创新的具体策略,为“AI如何赋能翻译教育”这一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郭小华教授发言
专题交流环节结束,张睿教授作以总结发言。张教授表示,本次专题交流聚焦人工智能和国际传播两大热点问题,从多角度探究了AI赋能翻译、教育和国际传播的新范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研讨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下,面临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对国际传播、翻译教育事业带来的层层冲击,我们应当意识到机遇与挑战是共存的;作为国际传播和翻译行业工作者,未来我们将由本论坛为起点,搭建更多合作平台,促进技术共享与标准共建,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传递文明、促进理解的数字桥梁。
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以“译智向未来:塑造翻译新质业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为主题,是一场人文互通、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盛会。由西安翻译协会和西安翻译学院联合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传播创新与发展”专题交流为本届年会补充了在国际传播和翻译领域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们的成熟思考、宝贵经验和创新性提议,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事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向。今后,西安翻译协会和西安翻译学院将继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西安,辐射西北,扎根基层,继续服务奉献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翻译服务和外语教育事业。
今夏6月13日至15日,西安翻译学院将在西安继续举办第四届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高端论坛,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拨冗莅临,共襄学术盛举,共话人才培养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