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教授,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出版专著:《美国文学史》(英文版,外研社);《现代性赋格: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北京三联);《解构广角观:当代西方文论精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拱门:木心风格的意义》(上海三联)。
西安翻译学院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与英文学院共同举办的“美学的愉悦”专题讲座,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名家学术讲座第12期,2025年3月19日下午在西区4号楼4109教室举行。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童明担任主讲,英文学院副院长李燕主持。参加讲座的师生一百余人。
童明教授开宗明义,指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能只是“美感”,还有“愉悦”这个关键的一维。在审美判断中,“美感”和“愉悦”如同鹏鸟的双翼,缺一不可。“愉悦”更侧重心智意识的流动,缺之,“美感”则流于肤浅和庸俗。此外,美学意义上的“愉悦”并非一般意义的好心情,而是与所谓负面情绪混合并存,形成艺术作品的感染和启示的力量。
为推演这一论题,讲座梳理了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若干美学名著,用西方文论史建立起一条清晰的理论和逻辑链条,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再现化负面情绪为愉悦的悖论;贺拉斯关于诗学具有愉悦和教诲双重目的的观点;西德尼如何以文艺复兴的精神更新贺拉斯的“教诲”伦理;济慈的“负面能力”论,等等。因为美学的词源是“感知”,美学判断是从感知到感悟的过程,讲座还探讨了心理分析、形式主义、浪漫主义如何丰富“感知”在审美中的不同侧面。童明教授指出,古今的各种理论说明:“愉悦”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美学关键词,语义丰富而宽泛。
讲座的提问和互动环节活跃而热烈,形成现场的愉悦。多名学生和老师表示,讲座扩展了视野,激发了求知的热情。一位听众发表感想:一种力量唤醒另一种力量,就是愉悦。
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副院长李燕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成功实现了三重突破:在学理维度重构了美学研究范式,在方法论层面创新了理论传授模式,在育人层面激发了青年学子的思辨能力。据悉,英文学院将持续推进“中外文学文化研究”品牌建设,通过高端学术论坛等形式,搭建多学科交叉对话的平台,为中外文学文化研究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李燕教授的提议之下,在场师生共同朗读了童明课件上的一段话:美学研究和文学阅读带来什么样的愉悦?接受挑战的愉悦,扩展认知范畴和能力的愉悦,掌握别人已知的知识的愉悦,进入陌生世界的愉悦,邂逅他者意识产生共情的愉悦,进入更广阔对话的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