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7月8日,第二届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西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论坛邀请国内外语教育与国际传播领域知名专家学者30余人,聚焦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务前沿作主旨报告,为筑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人才基础扩展理论视野、提供智力支撑。
中共陕西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进孝,西安翻译学院董事长丁晶,教育部外国语言专业教指委委员、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原校长王军哲参加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西安翻译学院名誉校长、广东省翻译协会会长仲伟合为会议开幕式作线上致辞。论坛同时设置两个平行论坛,围绕语言智能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数字人文时代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外语教育学科发展与变革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国际传播能力,而中译外能力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关键环节。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中译外”。为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需要对外补上中国文化这一课;为获得发展空间,需要补上国际市场经营这一课;为获得有利的国际环境,需要补上话语攻关这一课。面对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对外翻译力量不够的困境,应坚持“翻译世界”和“翻译中国”并重,克服语言元素的难点、思维元素的难点和文化元素的难点。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之需,新时代外语教育大有可为,也要有所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MTI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在主旨报告中提出,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新时代外语教育要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培养国家亟需的“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优秀人才,培养大国公民“国际视野”,构建中国自主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新时代国际传播被赋予“交流”和“交锋”双重意义,表现出全局性影响、长期性斗争、整体性参与、战略性措施、针对性细节和根本性合作的时代特点。贡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高校力量,要求高校具备顶天立地的定力、知己知彼的知识和融通中外的能力。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外语教育面临新使命,这就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贡献。教育部外语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在线上主旨报告中提出,从课程思政角度审视,外语类专业应积极探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审视,外语类专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当代中国知识缺席和全球胜任力不足问题。在此背景下,《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为外语类专业提供了“三进”工作、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伴随着“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建设而展开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的全面探索与创新,将推动外语类专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欧陆路运输系统发展突飞猛进,我国的国际传播领域需要的外语人才种类繁多,这对我国尤其是西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教育部长江学者、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王启龙在主旨报告中认为,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有家国情怀、语言基础,家国情怀和语言基础是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价值要求和知识要求,这同时也是西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把握的两个重要维度。西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立足西部实际谋发展、跳出西部思维看西部、聚焦国家战略求突破。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多样化或者多元化的客观反映,而具有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恰恰也是各文化之间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基础。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彭青龙在线上主旨报告中认为,尽管国内外学界对人类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史仍存在分歧,但技术、考古、历史等领域的实践证明“人类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是一种普遍现象。比较文学学科为彰显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互鉴成效提供了重要窗口,让我们能感受到文化和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世界文化多样性既是世界现实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互学互鉴所依赖的基础,更是创新进步的关键因素,无论未来的世界如何变化,追求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应该是我们创造美好世界的基本思维和共同价值趋向。
2022年9月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今年2月出台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给高校带来什么样的导向?MTI和拟设的DTI如何建立适应新发展阶段需求的新标准?教育数字转型时代,MTI和拟设的DTI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会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预期如何达成和实现?原扬州大学副校长、教育部MTI教指委委员俞洪亮在主旨报告中表示,MTI和拟设的DTI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不是两者之间的简单升级,而是要构建服务需求的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独特的质量文化。基于此,要坚持需求为向、标准为先、质量为王的价值原则,检视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文化建设。
筑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人才基础,就要深刻把握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西安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在主旨报告中认为,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目标引领下,应从加强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入手,筑牢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针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目前面临的内外困境,要根据我国国际传播外语人才的培养目的和目标,在顺应时代发展中探寻国际传播外语人才培养路径。
论坛由中共陕西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西安翻译学院联合主办。与会学者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策略、跨文化翻译与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创新路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国外语教育、中国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东西部外语类虚拟教研室建设现状分析研究等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